由國際貿易商轉型為解決方案供應商
疫情緩和、國境解封,今年上半年在多趟出國拜會行程中,很快就過去了。崇越集團也在7月第一個上班日,安排上半年度的共識營,讓各部門主管報告所屬單位的營運概況及下半年展望,也一併掌握集團整體的年度規劃。
受到科技產業去化庫存的影響,上半年崇越的表現差人意,幾近持平;但我對下半年乃至未來的營運仍充滿信心。其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,台積電年度研究發展預算為新台幣2000億元,如此扎實的大餅擺在眼前,重點是,我們有何能耐吃下多少?
科技產品朝向愈做愈小、功能愈複雜的趨勢邁進;物理體積變小,意味著材料量的需求不會增加,但是會愈難做、單位成本也愈高。在此態勢下,我們不能固守只賣單一產品給客戶的舊思惟,而要發展新的商業模式,才能跳脫既有的「單價X數量」的業務思惟。
因應供應鏈變化,布局新加坡、馬來西亞
疫情期間,我們加緊籌備布建海外據點,以因應供應鏈、價值鏈的變化;其中馬來西亞、新加坡據點可就近服務東協地區,以及即將大力發展半導體的印度市場,更是重中之重。
儘管各方評價不一,但印度始終不放棄要發展半導體產業。根據外媒報導,美光8月將在印度興建首座半導體組裝和測試廠,耗資27.5億美元,計畫於2024年底投產。
稍早,英特爾在6月下旬宣布,將在以色列投資250億美元建晶圓廠;更早之前,阿布達比也有在沙漠蓋晶圓廠的計畫,只是後來不了了之。試想,如果在沙漠都能發展半導體,箭在弦上的印度機會也不會小。有設廠就有商機,值得我們密切關注。
人力不足仍是這個行業最頭痛的部分。在台積電設廠效應下,日本熊本一帶工程師的薪酬飆高,連帶地,供應鏈如我們,也只能跟進加碼招募。
此外,中國供應鏈外移的首選之地越南,雖然距離中國西南有地利之便,又同為共產黨主政,應該有快速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條件。然而,徵詢崇越中國據點的同仁,大都不願意外派至越南,反而較願意去更遠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;究其原因,原來這兩地的華人多,講華語也能通,不論工作、生活、文化的溝通都較越南方便許多。
具備移動能力的人才,有利企業爭戰全球
未來企業的永續關鍵將在人才招攬與培育,尤其是具備mobility(移動)能力的人才愈多,企業愈有能力征戰全球。
先前提到,我對未來仍充滿信心,除了台積電的資本支出將帶動供應鏈成長外,若我們相信世界經濟仍將持續成長,包括電動車、AI人工智慧等新興應用,甚至在追求ESG的道路上,半導體都具有關鍵地位。
不過,若想達到二成的年複合成長目標,單靠本業的有機成長難度不小,必須藉由多角化發展,才有達陣的機會。
過去我們努力賣產品給客戶,成為供應鏈的一員;近年來,我們積極轉型為Total Solution Provider(全方位解決方案供應者),不論是半導體材料本業、廠房興建、機電設備、光電部門、環保工程等,都要從解決客戶的痛點出發,打造以滿足客戶需求、提高客戶價值的商業模式,才能將價值鏈發揮至極大化。
分享文章
- 崇越集團董事長
- 崇越科技共同創辦人
郭智輝 博士